文/子由

众所周知自媒体始于微博,兴盛于微信公众号;从08年智能手机开始在中国普及,中国互联网也迎来了移动互联网的春天,先后诞生了一批手机即时通讯软件,飞信,易信,微信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最终在腾讯资本与流量的扶持下,微信成一家独大,13年微信在QQ庞大用户的助攻下实现下载量破亿,才有了如今的9亿用户量。

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当时号称7亿用户量的微信成为搞电子商务的较佳流量入口,从而诞生所谓的微商,不少企业个人都纷纷开始经营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吸引了一大批粉丝,由于粉丝容易获取,还容易产生信任,在微信上就能直接转账达成交易。这样的成功案例,迅速在互联网上蔓延,引来无数人加入,包括微博上的大V都把重心转到公众号上来了。但历史是惊人的相似,最近因今日头条的强势崛起,公众号的大V、自媒体们又开始转而运营“头条号”了。

一、僵尸粉越来越多致公众号运营成本过高,微信不再傲娇

互联网创新绝对不是一句空口号,微信公众号几年来都是一层不变,用户体验没有跟上时代的需求,现在的用户都在变懒,哪怕是多点一下屏幕都会嫌麻烦。就拿自媒体的聚集地“订阅号”来说,打开微信耗时1秒姑且不算,看一篇文章至少还要让用户点两下,这两步按两秒算,再加上点击图文消息后的加载时间2秒,网速不给力手机配置差一点的3秒,按照微信每日1亿日活量算总时间是5亿秒时间,每天大约白白浪费16年的“国民总时间”。

早期拥有十万加粉丝的公众号多如牛毛,关注一个公众号很容易,但取关一个公众号很麻烦;查看资讯类公众号图文推送的用户,心理历程一般是这样的,如果看一篇文章觉得不合胃口,喷一下吐槽一下,有的甚至会开骂;第二次进来还是不合胃口,会觉得浪费流量;第三次进来会发现过去有很多图文没有查看,向上拉屏幕翻看,边拉边嘀咕,边拉边不爽,比回看聊天记录还麻烦,因为一篇图文的高度就占了近大半个屏幕,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用户还没有发现好看的东西,用户会感觉浪费了时间,这时候要么就是取关,要么就是再也不来了。僵尸粉会随着自媒体的不给力,以及公众号没创意暴增,也每天都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越来越多。

而工具类的公众号粉丝就不用说了,只有在用到的时候才会被用户想起,要查话费、充话费时才会想起曾经关注过的中国联通或者中国移动,这些公众号一个月也用不了几回。而这些公众号的运营者为了完成KPI,会经常搞一些“吸引人的标题”,什么抽奖活动、送话费、送礼物等等,只有少数的是真的,大多数的都是标题党,这种“狼来了式”的玩法会导致用户对待公众号更加冷漠。

粉丝不再进来玩了,自媒体也要自嗨。因为在公众号“春天”的时候,那些拥有大量粉丝的自媒体,一天可以接到两三个广告,而且还辞去了工作,这是先进收入来源,为了保持自己公众号的招牌,证明自己的公众号还有“活粉”,都会纷纷开始“刷阅读量”,开始阅读量并不贵,但后来涨到了几十元一千,而“刷量”的人越来越多,干刷量的忙不过来就只能涨价了;尤其是当双十一等重大节日来临时,商家都会猛打广告,这些公众号的广告会打的更猛,这时候的价格也是最贵的,一两百一千是常有的事,而一般几万的阅读量再加上写评论的钱就能抵得上一个员工的工资了,很多企业的公众号也成“僵尸号”停止更新了。

再经过今年工信部严打低俗违法公众号,净化网络行动,微信不得已注销了一大批低俗公众号后,微信公众号迅速降温,粉丝又降一层,所剩不多,若再不转换思路被取代是早晚的事。

二、公众号玩不转就来“应用号”玩吧,但自媒体们不懂编程是硬伤

公众号刷粉刷量早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了而且由来已久,这些自媒体早在微博做运营时就“得心应手”了,可以说公众号是成也“自媒体”,败也“自媒体”。但无疑这些自媒体才是互联网的风向标,他们对互联网的嗅觉是敏锐的,在微博快不行的时候就能迅速在公众号扎根,在公众号不行的时候也能在今日头条迅速存活,可见谁能留住粉丝的心,自媒体就跟谁干,要想留下自媒体,还得自身强大。

于是乎,去年微信推出“应用号”也就是小程序(苹果应害怕“应用号”与苹果应用市场App Store 有冲突故改名“小程序”),号召天下企业都来微信做“小程序”。当小程序一出,玩公众号的自媒体欢天喜地,他们公众号的文章充满了对小程序的赞美,对自己的未来也是更加的有信心,然而大家都错了。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小程序还是不温不火,呈现高开低走的趋势,口碑日渐衰弱。不过也有一部分企业请了工程师并开发了小程序,像摩拜的小程序就收获了微信不错的流量。

像这种轻应用,轻程序的产品其实也不少,也有很多公司做过,“用完即走”的概念本身就是一个谎言,无论什么产品都想黏住客户,增长用户使用时长,包括微信也想,微信也是目前国内打开次数最多,停留时间最长的应用,没有之一是排名先进,连支付宝也想跨界做社交,开朋友圈。从这种层面上讲,花心血做小程序的公司无疑是为微信的产品更多元化,稳住它使用时长先进的地位做出了贡献,但是自己app的用户就更少了,更没有人来了。不过从工具类软件来说,因为用的频次不多,而且时间也很短,做这种“小程序”也还是不错的选择!但阿里系的公司可能就不会选择微信的小程序了,而是选择支付宝的小程序;比如也是过亿用户的WiFi万能钥匙,这种工具类的app用户真的就是“用完即走”,毫无“忠诚度”可言。

但更多的互联网公司不会用小程序,更多的是考虑到用户隐私数据,长远发展以及核心代码安全等问题。开发小程序的流程是注册小程序,这里需要提交公司的信息,然后开发代码,调试代码,提交代码,审核通过,上线小程序。如果一家公司的代码和逻辑层都上交到微信了,如果微信有漏洞或出现漏洞不就等于是直接将自己的核心技术放到了网上。

但这些都不是广大文字、视频自媒体所要考虑的,主要是广大的自媒体自身根本不懂编程做不了小程序,不是不想做。而要想做小程序就要先投入巨额的成本,要么招小程序开发员或php工程师,要么委托给市面上做程序软件的外包公司,而收费大概在两万到五万不等,功能不同收费也不同、要搞点特色功能出来费用就更加吓人了。相比以前一个写手(或采编)、一个助理,两三个人的低成本团队来说,玩小程序前期要投入高成本还不一定有回报的做法,很多自媒体人只能望而却步。小程序也就成了微信一次错误的尝试,但离觉醒也就越来越近了。

三、公众号变为“瀑布流”内容一览无余,下拉刷新才是王道

老实说现在的公众号界面,几乎没有人愿意去点开看了,一堵“围墙”隔开用户与自媒体们见面的“小气”做法早就改拆了。从较新测试截图中可以看出微信公众号已经变成了“公众号+文章”的展现模式,信息流每个单元Cell的组成:上面是公众号头像与昵称,中间是文章标题,下面是文章的摘要与缩略图。通过下拉刷新可以加载更多新的相关内容,完美的解决用户来回于众多不同订阅号翻看好内容的痛楚,为用户节约了不少时间;而且向下拉屏幕也符合人们日常玩手机的习惯动作。

如果说此前“隐藏”在微信里的“看一看”是模仿今日头条的话,这次的信息“瀑布流”的诞生算是公众号+“今日头条”了,既保留了微信本身的特色,也吸收了今日头条的优势,取长补短,也算是为创新跨出了一大步。

也有很多网友表示,这样的改动与朋友圈的区别就不大了,而且将来肯定还会在信息流中插入很多的广告。而能不能像朋友圈那样可以轻松的屏蔽掉广告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还有网友表示,微信已经占有好几G的内存了,信息流加入进来的话,我怕手机吃不消啊。

无疑微信现在的布局是越来越大了,做的东西也很杂。我曾经也自己做过资讯类小程序和app的开发,做这种信息流的产品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要缓存一些内容,避免用户在断网或不开流量的情况下进来是一片空白的,不能给用户感觉是程序崩溃了或者有Bug,而是需要将用户最后刷新到的内容存入手机数据库中;这样在没网的情况下,用户还是可以浏览,如果用户继续刷新只需要提示用户联网即可。可想而知,以后我们的微信所占的内存会越来越大,64G的手机跑起来可能就有点吃力了。

最后:

在资本寒冬里,今日头条能够在网易、搜狐、新浪等老一辈新闻资讯类中成为后起之秀,还有大块肉吃可见其不一般;用户愿意打开并长时间留在app里而没有卸载,还引得无数自媒体纷纷开通头条号为今日头条输出内容,确实禁得起“今日头条”四个字;而公众号的改变也将会重新焕发生机,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自媒体的“春天”,最大的赢家其实是广大的自媒体人。